2008.09.23 消費社會學學科簡介
□ 古典社會學:生產者導向,談消費是邊緣。
古典社會學是生產者導向的社會學,而非消費者導向。
□ 馬克思(資本主義國家、社會):
● 異化(Alienation):
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自我發展辯證關係出現斷裂。因勞動者不知為何生產,亦不知產品到哪去,利潤被資本家拿走,淪為專事生產的工具,如毒奶事件。
● 商品拜物教(commodity fetishmism):
物品世界被賦予本質的(intrinsic)權力、屬性、價值以及意義,進行崇拜。
如蘋果電腦、A貨、吉祥物擁有即有power。
幻覺關係/生產關係(供需關係決定商品價值)。
□ George Simmel:十九世紀末,二十世紀初,影響後現代主義。(用以了解流行時尚)
● 流行:滴水滴理論(trickle-down theory),動力學的解釋,領導團體為權位高者,今已不適用,流行來自街頭(流行平民化),但左派批評流行仍被掌握在時尚精品集團手上。
模仿(imitation):水滴擴散。
差異化(differentiation):平民化後貴族不再使用,以區別貴族活動、食物。
● 人類生活的世界越來越多被客體化objectification(如購物時不知如何選擇)、商品commodification,使得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越來越有問題。
(同馬克思商品拜物教:慾望過多、生產過剩,疏離、異化致迷惘)
□ Max Weber(宗教為重):
● 生活組合:指基於特定價值取向而形成的整體日常生活活動之體系化與統一化。以西方宗教的救贖信念為例,韋伯指出,救贖宗教強調不是偶一為之,而是一致與持續的宗教行為表現,信徒才能得到救贖。
→社會地位身分表徵、方法、身心一體。
□ 消費研究的發展系譜(~1980年代)
● 一個簡單的系譜:
經濟學economics(消費為供需關係,需求不重要)→行銷學marketing(因為生產過剩,必須靠洞察區別同類別產品)→消費行為研究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(白老鼠,心理學:廣告作為刺激)
→新消費行為研究the new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
□ Russell W. Belk:消費行為研究的演變
● 1960年代後期的研究者主張,消費行為的模型為「消費者為資訊加工者」(consumer-as-information-processor)。像電腦一樣,消費者需要資訊以便能夠決定是否購買特定商品。如DM比價,消費者會買對自己有利的產品。(?)→以巨視關係來看(如媒體、潮牌等),是有情境、情緒
因素影響,非個人、理性決定的,背後有結構影響決定。如單車熱乃慢活價值觀、練習曲電影的影響。
● 傳統消費行為研究的問題:經濟學的理性偏見(ration biases);行銷學的微視觀點偏見(micro biases)。
● 1980年代,出現新的研究觀點與方法。
● 消費行為研究新舊觀點比較
舊觀點(工業化社會以前) 新觀點
實證主義 非實證主義
實驗法/調查法 俗民探究法
量化 質化
先驗理論 發生理論
經濟學的/心理學的 巨視的/文化的
焦點在於購買buy 焦點在於購物shopping
(日本百貨公司) (購物中心,買氣氛服務、炫耀、購物體驗)
強調認知(理性、動機、需求的) 強調情緒、慾望(文化、社會的)
美國式的 多元文化式的
●生活在消費社會(當代社會):生活情境與工業化社會不同。
□ 消費社會學的主要研究議題:
1.消費行為的微視社會條件(消費者本身想要、不想要什麼?如何產生?)
2.消費行為的巨視社會條件(性別優先選擇不同,如集體經驗、成長過程對性別認同的影響)
3.消費者權益、資訊取得(消保官、消基會)以及市場權力consumer politicsleg(如毒奶事件業者隱瞞事實,唯利是圖,與政治相關)
4.消費的涵義化與象徵功能social construct(如喜歡到誠品看書、買LV)
5.消費社會的特徵(1960年代的大眾消費喜歡標準化商品與1980年代的分眾消費出現小眾社群,喜歡差異化、個性化商品)
□ D. Miller(英人)論消費迷思
● 美國的消費文化如速食文化(麥當勞1980年代傳入台灣,美而美學麥當勞的經營方式,M也開始賣氣氛了)、便利商店等。
● 消費迷思一:其意涵有二,美國化(西方化)與資本主義化(大量商品化)
大眾消費導致全球同質化global homogenisation(使全球差異性不見了)或全球異質化global heterogenisation(如何將文化商品化?)
1.商品世界摧毀人際間的重要差異。
2.反面的想法是,消費世界是後現代狀況,摧毀文化同質性所依賴的基礎。
3.商品是美國化背後的核心力量。
4.消費本質上與資本主義以及其宰制緊密相結合。
5.消費文化是整體文化全面衰敗的一個表徵。(?)資本力量對文化傳承傳遞並非二元對立的,如光點台北、7-11奮起湖便當。
● 消費迷思二:消費與社會性(sociality)對立。
1.消費是以物質主義(materialism)為前提,對商品的非理性慾望。
2.消費對立於社會性,因為其建立在對商品的關切,而非以往對人的關切。(如穿著Prada的惡魔,商品關係取代人本關係,然凱蒂貓磁鐵瘋改
變了人際關係)
3.我們越來越被商品世界所宰制(物的世界,社會關係被破壞,人與人間的關係建立在物之上),我們的人性因而被消弭。(如薛凱莉、名媛)
● 消費迷思三:消費與真誠性(authenticity)對立。
1.消費的崛起意味著真誠性的消失:批判的觀點。(?)消費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反而建立了人與人間的真誠性。真誠的購物體驗促使消
費者去購買商品去享受。
2.消費是自由選擇:較正面的觀點。
3.相較於生產關係,消費關係在本質上是較為虛幻的。(格紋加logo變高價品)
4.大眾消費造成無理性的慾望,取代過去對物質文化的實用主義與理性關係。
5.大眾消費必然會對生產的投入造成負面的影響。
□ 奇景建構:奇幻的虛幻世界,看似真的卻是假的,如杜拜。
● 消費迷思四:消費創造特殊的社會存在(social being)類型。
1.消費者自然而然會以模仿(emulation)作為其主要的社會關係模式。
2.消費者自然而然會以地位競爭(competition over status)作為其主要的社會關係模式。
3.消費社會必然會比其他社會更為個人主義(individualistic):如個體潮牌與眾不同、設計感強的訴求。
4.消費者習慣炫耀式的消費與展演。
5.消費社會必然會比其他社會更為享樂主義(hedonistic)。
6.消費自然而然是一種非人人平等的過程:烏托邦的消費社會?消費社會的問題(社會不平等:零利率分期付款/炫耀性消費)。
- Sep 23 Tue 2008 22:03
消費社會學筆記2008.09.23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